大师课堂——院士专家进校园
酸甜苦辣鲜,舌尖藏着啥密码?——姜雪峰教授从生活体验带你感受化学的魅力 | 大师课堂
骄阳似火,蝉鸣聒噪,热浪几乎凝滞了空气。然而,这份盛夏的炙热,却丝毫未能阻挡一颗颗向往科学的好奇心。7月6日下午,在上海科学会堂的卢浮厅外,是孩子们牵着父母的手,小脸通红、额角沁汗却依然脚步轻快、叽叽喳喳涌入会场的身影。在百余位大小朋友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和按捺不住的兴奋中,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姜雪峰化身“味觉侦探”,以《生活中的神奇化学——酸甜苦辣鲜》为题,带领在场观众手持科学的“放大镜”,一同潜入日常五味的分子迷宫,破解那些深藏于舌尖、萦绕于心间的神奇密码。PART 01品“五味”
2025-07-08
分享:
“你们期待的暑假,始于小暑前的蝉鸣“——节气专栏作家韩可胜走进上海市铁岭中学,讲述凝聚东方智慧的“时间哲学”
当上海市铁岭中学的学子们整理书包、期待暑假来临之时,一场关于“时间秘密”的探索正在校园里展开。6月30日,夏日的蝉鸣初响,上海市科协委员、学习强国总站节气专题主讲人、《新民晚报》节气专栏作家韩可胜教授走进上海铁岭中学礼堂,以“节气,当代中国人的‘时间表’”为题,娓娓道来二十四节气如何深刻塑造着我们的生活节拍——“你们期待的暑假,始于小暑节气前的蝉鸣;而中国人最重视的春节,其背后也藏着立春节气的密码。节气从未远离,它是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自然时钟。” 古韵新声:穿越千年的“时间哲学” “春雨惊春清谷天,夏
2025-07-01
分享:
未来可期!林龙年化身“大脑导游“,揭秘“智能”的奇幻世界 | 大师课堂
初夏的阳光,带着恰到好处的暖意,微风中处处涌动着生命蓬勃的韵律。正值虹口科技节期间,5月29日下午,上海市虹口区外国语第一小学的礼堂中弥漫着不同寻常的兴奋气息,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齐刷刷地望向讲台,连空气都仿佛被期待擦亮。站在他们眼前的不再是熟悉的身影,而是华东师范大学脑科学与教育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、“脑功能基因组学”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林龙年教授—— 他带着一个神秘而宏大的命题而来:我们的大脑,这部精妙绝伦的“生物计算机”,究竟如何运转?它引以为傲的“智能”与当下风头正劲的人工智能,是异曲同工,还
2025-06-02
分享:
航天铸魂 共赴星辰——孙大强生动诠释航天精神 | 大师课堂
神舟飞船往返天地,在太空搭建起中国人的“空中家园”;嫦娥六号载誉归来,带着月球背面宝贵的土壤样本;“祝融号”火星车踏上火星,开启红色星球的探索之…… 仰望苍穹,中国航天正以非凡的实力惊艳世界。这些突破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勋章,更寄托着华夏儿女数千年来的“升天梦”。如何让新时代的航天梦持续拔节生长?当我们再回眸中国航天人30年来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,不由得发现,一次次托举起中华民族的民族尊严与自豪的正是一种精神。4月21日下午,在第十个“中国航天日”到来之际,由中国宇航学会,市科协、市教委主办的2025年
2025-04-24
分享:
向空中要答案!沈海军教授分享未来城市交通新出路 | 大师课堂
从莱特兄弟造出世界上第一架飞机“飞行者一号”,到1917年“飞行汽车之父”柯蒂斯尝试研制人类第一款飞行汽车;从1939年泰勒·霍华德设计并制造第一辆具备可拆卸机翼的飞行汽车原型,到1991年第一款垂直起降飞行汽车的问世……自从人类开始探索天空以来,如何为汽车插上“翅膀”,已经成为萦绕交通行业百余年的“历史之问”。近年来,在以电动化、智能化为代表的新技术加持下,低空智能交通在多元化应用场景中获得更多发展机遇,2024年更是被称为“低空经济元年”。随之而来的是全新的城市空中交通(UAM)。万亿市场前景
2025-03-20
分享:
“向自然学习,是做科研的最好途径”——张荻院士讲述材料遗态学探索之路 | 大师课堂
师法自然三十载,孜孜以求遗态材料之谜,他从自然生物的宝库中汲取灵感,创造出了源源不断的“未来材料”——“自然是高效的,自然是完美的,自然是简洁的……向自然学习,也许是做科研的最好途径。” 鸡蛋膜、蚕丝纤维、贝壳、蝴蝶翅膀……从单纯的植物材料到整个自然界,都成了他研制新材料的灵感来源。2月23日下午,“大师课堂——院士专家进校园”活动走进上海市闵行中学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、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荻以“启迪自然的构型化复合材料”为题,娓娓道来他基于生物精细结构的材料
2025-02-25
分享:
循天地之规律 四时更迭里的“东方智慧” | 大师课堂
斗转星移,时节交替,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,终于大寒,年年如是,周而复始。两千多年前,通过观察太阳的运动轨迹,古人创立了“二十四节气”这个古老而又科学的时间制度—— “春雨惊春清谷天,夏满芒夏暑相连。 秋处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小大寒。” 28个字说明了12个月, 表述了365天, 相传了2000年,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。 正值岁末年终,往日热闹的校园一片静谧,春运的车站人来人往,承载着无数游子对家乡的思念——“中国年”就要到了。众所周知,中国的除夕一定是某个农历月的最后一天。“中国年”有多长?从哪个月开始?
2025-01-20
分享:
“全国劳动模范”包起帆的人生靠什么“逆袭”?
从码头工人到骨干专家,他是勇于创新的“抓斗大王”。“全国劳动模范”包起帆的人生靠什么“逆袭”?他持续创新的澎湃动力又来自哪里?苦海行舟 一把“抓”起平凡人的创新梦 改革开放号角吹响,劳动模范勇立时代潮头,不断开拓进取。包起帆,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千千万万中国工人的缩影。1968年,17岁的他进入上海港白莲泾码头。从码头工人,到技术骨干、企业带头人、物流专家、国际标准的领衔制定者……在众人眼中,包起帆的人生就是一场精彩的“逆袭”。“改革先锋”“最美奋斗者”“感动中国人物”“全国劳动模范”“全国道德
2024-11-26
分享:
《三体》古筝行动中的材料不是梦——孙以泽院士谈纺织“黑科技”
“孙院士你好,科幻小说《三体》中古筝行动有个情节,就是利用直径只有发丝千分之一的纳米材料轻松切割巨轮,请问这种材料是否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呢?” “这种材料其实早就实现了!” 11月20日下午,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的“大师课堂”院士专家进校园活动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,东华大学机械学院教授、博导,东华大学纺织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孙以泽走进上海市松江一中,为学生讲述纺织行业的新质生产力“黑科技”。在互动问答环节,孙院士的回答让全场惊叹不已,原来科幻小说中的“奇思妙想”已经成为现实。说到
2024-11-22
分享:
樊嘉院士:夯实基础知识,懂得体会感恩他人!
肝脏在人体器官中扮演怎样的角色?想成为一名合格医生需要在学习生涯夯实哪些基础?10月18日,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的“大师课堂——院士专家进校园”活动上,肝脏肿瘤与肝脏移植学家、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受邀走进上海市延安中学,为学生们深入浅出地讲解关于肝癌治疗进展和医学人文精神等内容。在中学把基础知识学扎实 樊嘉院士首先给学生们科普了肝脏的重要生理功能。它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器官,体内80% 的血供来自门静脉系统,20%来自肝动脉系统。肝脏可分泌胆汁,可代谢糖、蛋白质、脂肪、激
2024-10-22
分享: